一、个人简介:
郑艳,经济学博士,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研究员。1990-1997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国际经济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3-2006年就读于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起在www.kbl6666.com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从事气候变化政策研究,2014-2015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www.kbl6666.com能源与环境项目访问学者。现为www.kbl6666.com社科院-www.kbl6666.com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联合模拟实验室主要成员,国际社科理事会(ISSC)“可持续城市化项目”世界社科学者(WSSF),IPCC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主要作者,www.kbl6666.com气象学会(第28届)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协(ISC)“未来地球计划”第二届www.kbl6666.com国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政策与规划,气候风险治理,韧性城市,气候公平和气候贫困等。在《经济研究》、《www.kbl6666.com软科学》、《www.kbl6666.com人口?资源与环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世界社会科学报告(WSSF)》、《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手册(Routledg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专著、报告等研究成果80余项。主持和参与10多项国家级、国际合作、省部级和地方委托项目。参与撰写的决策支持材料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1项)、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参与的2项国家级课题获得部委优秀成果奖。先后赴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www.kbl6666.com气象局《www.kbl6666.com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和评审工作。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zhengyan@cass.org.cn )
电话:办公室电话(010-59868162)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期刊论文
[1]郑艳,翟建青,武占云,李莹,史巍娜: 基于适应性周期的韧性城市分类评价——以我国海绵城市与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为例,《www.kbl6666.com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3):31-38.
[2]郑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考,《www.kbl6666.com减灾》,2017年第7期,61-65。
[3]郑艳,林陈贞: 韧性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城市》,2017年第6期。
[4]谢欣露,郑艳:气候适应型城市评价指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与环境研究》2016年第4期,第50~66页。
[5]郑艳: 城市决策管理者对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的认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第3期。
[6]郑艳,孟慧新,谢欣露,石尚柏,范建荣: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www.kbl6666.com软科学》,2016年第3期。
[7]郑艳,潘家华,谢欣露,周亚敏,刘昌义:基于气候变化脆弱性的适应规划—一个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6,51(2):140-153。(www.kbl6666.com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2016年第六期收录)
[8]Zheng, Y, Zhang XY. Risk Assessment of Climate-Induced Rural-Urban Migration: Case Study of Ningxia Based on Expert Judgment,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5, Vol. 4, No. 4.
[9]Pan Jiahua, Zheng Yan, Wang Jianwu, Xie Xinlu. Climate capacity: the measurement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Vlo. 13, No.2. pp99-108.
[10]Zheng, Y., Xinlu Xie. Improving risk governance for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case from Shanghai, Journal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4, Vol. 2, No 2.
[11]谢欣露,郑艳:城市居民气候灾害风险及适应性认知分析——基于上海社会调查问卷.城市与环境研究,2014,1(1):80-91。
[12]张莹,郑艳,张斌:影响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4,23(2):15-20.
[13]Xie Xinlu, Alex Lo, Zheng Yan, Pan Jihua, Luo Jing.Generic Security Concern Influencing Individual Responseto Natural Hazards: Evidence from Shanghai, China, AREA, 2014,46.2, 194–202 (SSCI).
[14]傅崇辉,郑艳,王文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同关系及研究视角探析,《资源科学》2014,36(7):1535-1542。
[15]潘家华,郑艳: 气候移民概念辨析及政策含义——兼论宁夏的生态移民政策,《www.kbl6666.com软科学》,2014年第2期。
[16]潘家华,郑艳,王建武,谢欣露:气候容量: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测度指标,《www.kbl6666.com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17]Zheng Yan, Pan Jiahua, Zhang Xiaoyu. Relocation as a polic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in the World Social Science Report 2013, 2013.11,Routledge.
[18]郑艳: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世界环境》,2013年11月。
[19]郑艳: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人文发展:一个社会经济的视角,《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11-15页。
[20]郑艳:环境移民:概念辨析,理论基础及政策含义,《www.kbl6666.com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96-103页。
[21]郑艳,潘家华,廖茂林:适应规划:概念、方法学及案例,《www.kbl6666.com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3期,132-139页。
[22]郑艳,王文军,潘家华:低碳韧性城市:理念、途径与政策选择,《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3期,10-14页。
[23]郑艳:将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可持续发展—IPCC-SREX报告解读,《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第2期。
[24]郑艳:适应型城市:将适应气候变化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1期,第47-51页。
[25]郑艳,梁帆:气候公平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www.kbl6666.com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12年第1期收录)。
[26]潘家华,郑艳,薄旭:拉响新警报:气候移民,《世界知识》,2011年第5期。
[27]范建荣,郑艳,姜羽:政策移民与自发移民之比较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60-60页。
[28]Pan Jiahua, Zheng Yan, Anil Markandya. Adaptation Approache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 Operational Framework,Economia Agrariay recursos naturales.2011. Vol.11,1.pp 99-112.
[29]Ke Shuifa, Pan Chenguang, Pan Jiahua, Zheng Yan, Zhang Ying.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 park tourism on employment cre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2011, Vol.48, No3. pp136-144 (SSCI).
[30]潘家华,郑艳: 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www.kbl6666.com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10期,1-5页。
[31]潘家华,郑艳: www.kbl6666.com未来十年的绿色就业,《www.kbl6666.com改革》总第321期,2010年第7期。
[32]潘家华,郑艳: 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理论涵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0
[3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7期。
[34]潘家华,郑艳: 碳排放与发展权益,《世界环境》,2008年第3期。
[35]潘家华,郑艳: 温室气体减排途径的社会经济含义分析,《环境保护》,2008年第5A期。
[36]曹永福,郑艳等: 气候检测与归因的格兰杰检验法,《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
[37]郑艳,潘家华,郑祚芳,谢庄:城市化与北京增温的协整分析,《www.kbl6666.com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2期(www.kbl6666.com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生态学报》收录)
[38]郑艳,潘家华,吴向阳: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社会经济因子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第2卷第4期
[39]郑艳,刘磊,谢庄: 北京电力需求和城市增温的计量分析,《华北电力技术》,2006年第1期
[40]郑祚芳,郑艳,李青春: 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区域气温的影响,《www.kbl6666.com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第1期。
(二)研究报告/学术著作
[1]潘家华,郑艳,田展等: 《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2]庄贵阳,郑艳,周枕戈: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与机制创新》,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3]翟建青,郑艳,李莹: www.kbl6666.com暴雨韧性城市评估,载王伟光,刘雅主编,巢清尘,陈迎,胡国权,潘家华副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2017年11月,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4]郑艳,史巍娜: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解读及实施,王伟光,郑国光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巴黎协定>重在落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5]郑艳: 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美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经验和启示,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巢清尘,陈迎,胡国权,潘家华副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5):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
[6]齐晔,王毅,郑艳等: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策略选择,载秦大河主编,张建云,闪淳昌,宋连春副主编,《www.kbl6666.com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7]Zheng Y., Pan, J. H.Fast Growing Countries and Adaptation”, in Anil Markandya, Ibon Galarraga & Elisa Sainz de Murieta (eds), Handbook on Economics of Adaptation, Routledge. 2014. Pp. 337-359. http://www.routledge.com/books/details/9780415633116/. [郑艳,潘家华,“快速发展www.kbl6666.com家的适应”,载《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手册》,Routledge出版社]
[8]Zheng Y., Pan, J. H., Zhang X. Y.(2013) “Relocation as a polic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in the World Social Science Report 2013: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s, OECD Publishing and UNESCO Publishing, Paris, pp 464.https://www.oecd-ilibrary.org/content/publication/9789264203419-en。[郑艳,潘家华,张晓煜:应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政策移民:www.kbl6666.com半干旱地区案例,载《世界社科报告2013》]。
[9]Zheng Y., Pan, J. H.,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nd green employment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Towards an Environmental Society? Conceps, Policies, Outcomes, Lapka, M., E. Cudlinova et al. eds., Prague: Karolinum Press, 2012: pp165-198. [郑艳,潘家华:低碳发展与绿色就业:www.kbl6666.com经验研究,载《面向环境社会:概念、政策与产出》,Karolinum出版社]
[10]谢欣露,郑艳,潘家华,周洪建:气候变化下的城市脆弱性及适应:以长三角城市为例,《城市与环境研究》,潘家华,魏后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总第1期。
[11]郑艳:低碳发展与适应的协同治理:可持续城市化的视角,载《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聚焦低碳城镇化》,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巢清尘,潘家华,庄贵阳等副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12]Handmer, J, Y Honda, Z W Kundzewicz, N Arnell, G Benito, J Hatfield, I F Mohamed, P Peduzzi, S Wu, B Sherstyukov, K Takahashi, and Z Yan, (2012): Changes in impacts of climate extremes: human systems and ecosystems. In: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ield, C B, V Barros, T.F. Stocker, D Qin, D J Dokken, K.L. Ebi, M D Mastrandrea, K J Mach, G-K Plattner, S K Allen, M Tignor, and P M Midgley (eds.)]. A Special Report of Working Groups I and 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A, pp. 231-290. [郑艳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及变化:人类系统与生态系统,载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特别报告《管理极端灾害风险、推进适应气候变化》,2012年剑桥大学出版社]
[13]郑艳,潘家华,庄贵阳,朱守先,谭灵芝: 气候变化经济学,《www.kbl6666.com经济学年鉴2010》,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
[14]郑艳,潘家华: www.kbl6666.com低碳就业的经济分析,载张坤民等主编《低碳创新论》,www.kbl6666.com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15]郑艳: www.kbl6666.com城市绿色就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载《城市发展蓝皮书2012》,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
[16]王文军,郑艳: 低碳发展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及其政策含义,载《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
[17]郑艳: 适应变化中的气候,《低碳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专著章节,潘家华主编“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知识读本”,学苑出版社,2010年10月。
[18]潘家华,郑艳,庄贵阳等: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评价方法探析,载张坤民等主编《低碳发展论》,www.kbl6666.com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三)媒体评论(报纸、网络等媒体的署名文章)
[1]郑艳,庄贵阳,周枕戈: 以“天-地-人”协同治理举措应对雾霾,《光明网(理论版)》,2017-02-15.网络链接http://news.cnfol.com/guandianpinglun/20170215/24295680.shtml.
[2]潘家华,郑艳: 制度+科技,建设安全宜居城市,《人民日报(国际版)》2016-10-19. 网络链接http://hb.people.com.cn/GB/n2/2016/1019/c192237-29165185.html
[3]郑艳: 应对气候变化下的不确定未来,《瞭望周刊》,2012-08-06.网络链接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237817.
[4]郑艳: 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人民日报(国际版)》,2011-07-21. 网络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209985.html.
[5]郑艳: 气候移民的警示,《人民日报(国际版)》,2011-06-09. 网络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4853927.html.
三、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题目:气候适应型城市多目标协同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2018-2021.(主持)
[2]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重大调研项目,题目:甘肃临洮县气候贫困案例研究,2017-2018.(主持)
[3]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院创新课题,题目:深化低碳城市试点示范的政策与机制创新研究,负责子课题“贫困脆弱区低碳扶贫政策融合研究”。(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题目: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机制:www.kbl6666.com东西部案例比较研究(编号:71203231),2013-2015.(主持)(获得专家组结题评审优秀成果)
[5]中-澳社会科学院联合研究项目,题目:中澳沿海城市气候变化风险治理比较研究,2013-2014.(主持)
[6]北京市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项目,题目:适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12-2013.(主持)
[7]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www.kbl6666.com办公室/www.kbl6666.com科协项目,题目:气候变化,干旱与移民:动力机制与风险评估. 2012-2014.(主持)
[8]www.kbl6666.com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题目:沿海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及适应治理机制调研. 2012-2013.(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题目: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及适应对策研究(编号:70933005),2010-2013.(第一参与人)(获得专家组结题评审优秀成果)
[10]中-英-瑞士国际合作项目,题目:www.kbl6666.com适应气候变化项目(ACCC),负责“宁夏气候变化和移民”子课题。2009-2013。(项目协调人,第一参与人)
四、主要学术活动
[1]2016.05.11:接受www.kbl6666.com气象局防灾减灾日采访,网络链接http://www.cma.gov.cn/2011wmhd/2011wzbft/2011wftzb/201605/t20160511_311281.html
[2]2017.08.31:受邀参加国家发改委、亚洲开发银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国际研讨会”,大会发言“韧性城市的理论与分类评价——以气候适应型城市为例”。
[3]2017.06:担任国家发改委“南南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培训班授课专家,主讲“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方法和案例”。
[4]2017.10:担任商务部国际专家培训项目授课专家,主讲“www.kbl6666.com城市的环境问题与政策”。
[5]2015.11.8-12: 赴美国华盛顿参加“全球粮食安全论坛”。
[6]2015.06.6-12:赴德国波恩参加国际可持续城市理事会(ICLEI)“2015年韧性城市国际大会”。
[7]2013.5.2-3: 参加科技部和澳大利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机构(NCCARF)联合举行的中澳第二届适应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发言“低碳韧性城市:政策与案例”。
[8]2013.06.19-21:赴挪威奥斯陆参加国际社科理事会等机构联合举办的“气候变化与转型国际研讨会”,发言“适应性风险治理的www.kbl6666.com案例”。
[9]2013.07.02:参加国家发改委和英国国际发展部举办的“适应气候变化与南南合作国际研讨会”,发言“基于脆弱性评估的www.kbl6666.com适应规划”。